做爱影片

吉林图们市长安邮政支局乡邮员 李爱军

乡村行者与爱同行

王寒2025-11-14来源:中国邮政报

李爱军投递包裹。

  11月7日,吉林省图们市长安邮政支局乡邮员李爱军停稳车,抱着快递包裹大步走进金大爷的院子。“大爷,您女儿给您寄的生鲜到啦。‘双11’快递多,我给您先送过来。”每年“双11”,都是李爱军最忙的日子,日均投递量比平时翻了近一倍,可他依旧做细服务,哪怕绕点远路,也让每一份期待都“准时到家”。

  2006年,刚走上投递岗位的李爱军,面对的是复杂的地形和繁重的投递任务。那时村里大多是坑洼不平的土路,每逢雨天,路面泥泞不堪,骑车无法通行,许多偏远村落的道路更是窄到只能容一人通过。“刚开始确实有点打怵,每天要走多少路、送多少件心里都没数,最怕的就是下雨天,深一脚浅一脚不说,还怕耽误了邮件投递。”李爱军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,但他却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。

  李爱军负责的投递路段是图们市农村支局中最长的。为了不耽误投递,李爱军养成了早早就出发的习惯。每天清晨,当村民们还在睡梦中时,他已经背着装满邮件的邮包,行走在寂静的乡村小道上。邮包最重时能有几十斤,压在肩上久而久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但他从没想过偷懒。“每一件邮件都连着村民的期待,有的是孩子寄来的家书,有的是农户订的农技报纸,耽误不得。”凭着这份执着,他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奔波在邮路上,哪怕是刮风下雨、大雪纷飞,也从未缺席过一次投递。

  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这是李爱军一直奉为座右铭的一句话。他深知,邮政服务连着千家万户,一个小小的疏忽,就会让村民错过重要的邮件;一个细微的举动,却能让温暖直抵人心。因此,在日常投递中,他总有自己的坚持:信件、书报一定会叠放得整整齐齐,哪怕路上颠簸,也不让纸张出现褶皱;递交邮件时,总是笑着轻声叮嘱“您的邮件到了,注意查收”,语气里满是亲切。

  时间久了,村民们都记住了这个面庞黝黑、总是充满笑意的投递员。有村民说:“每次看到爱军的笑,心里就特别敞亮,哪怕只是取一份报纸,都觉得像见了老朋友。”这份“微笑服务”不是刻意的表演,而是李爱军对工作的敬畏、对村民的真诚,他把每一次投递都当成与乡亲们的一次交往,用真情让冰冷的邮件变得有温度。

  19年来,李爱军累计投递行程超过30万公里,投递信件、报刊等各类邮件60万余件,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。在他看来,邮路不仅是传递邮件的通道,更是连接自己与村民的情感纽带。

  “双11”期间,村里的包裹多了起来,有年轻人网购的生活用品,有村民采购的农具配件,还有在外务工子女们给老人邮寄的过冬的衣物。为了让大家更快收到包裹,李爱军提前规划路线,遇到不在家的农户,就晚上再上门送达,确保“双11”包裹不积压、服务不打折。

  除了做好本职的投递工作,李爱军还主动把村民的“小事”当成自己的“大事”。村里孤寡老人和高龄老人较多,许多人行动不便,去镇里买东西成了难题。每当这时,李爱军就成了大家的“代购员”“搬运工”:村民需要捎带的生活用品,他记在随身小本子上;农户要订种子化肥,他帮忙联系渠道、送货上门……

  70多岁的王大娘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,李爱军每次路过都会特意来到她家,帮她拎桶水、打扫院子,有时还会陪老人聊聊天,缓解孤独感。“爱军这孩子心细,比自家孩子还贴心。”王大娘的话,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。19年来,这样的帮衬数不胜数,李爱军从没有过一句怨言。他总说:“都是乡里乡亲的,能帮就帮一把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
  曾经的土路逐渐变成了水泥路,李爱军的投递工具从自行车、摩托车逐渐变成了面包车,邮件投递效率也大幅提升。如今的李爱军,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忱。他走过的路,连接着城镇与乡村;他传递的邮件,承载着期盼与希望;他坚守的岗位,书写着平凡与伟大。在这条漫长的邮路上,李爱军用19年的时光,诠释了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的初心,也用自己的行动,为乡村振兴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。